AGI泡沫下的真实革命:当智能成为新基础设施
AGI泡沫下的真实革命:当智能成为新基础设施
成本, 成本, 还是成本
过去六个月,我们团队深度调研了200多家AI公司,从大模型训练到垂直应用,从硬件基础设施到开发者工具。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意外:真正的投资机会可能不在AGI竞赛的C位,而在那些看起来"不够性感"的基础设施化进程中。作为初创企业, 有效成本是这一代AI企业的唯一优化方向。
开篇:被忽视的基础设施革命
眼下,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所谓的"人工通用智能(AGI)竞赛"。政客把它当成地缘政治的赛跑,投资人把它当成下一个黄金时代,媒体则不断放大其"改变人类文明"的叙事。
但当我们被AGI的宏大故事吸引时,一场更深层、更现实的革命正在安静地发生。这场革命不是关于"机器是否会有意识",而是关于AI如何正在悄悄成为新的基础设施——就像电力、互联网和云计算一样。
作为投资人,我们必须问自己:当AI能力变得像电力一样普及时,那些建立在技术稀缺性基础上的商业护城河还能维持多久?
投资逻辑的根本性重构
从技术稀缺到能力普及的范式转移
回顾历史,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: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,最终都会变得平淡无奇。
电力很无聊。没人每天早上醒来会感叹"哇,电力太神奇了",但现代文明的每一个角落都离不开它。TCP/IP协议很无聊,数据库也很无聊,但它们构成了数字世界的骨架。
AI正在经历同样的转变。在那些关于超智能的宏大叙事之外,一件更现实的事情正在发生:机器学习已经变得足够可靠、足够便宜、足够标准化,开始像电力和互联网一样,成为随处可用的底层能力。
从投资角度看,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?技术护城河正在从"拥有技术"转向"应用技术"。当AI能力变得像电力一样普及时,真正的竞争优势将不再来自对技术的独占,而来自对技术应用的深度理解。
估值模型的重新构建
传统上,我们投资AI公司时看重的是其技术壁垒:独特的算法、庞大的数据集、顶尖的研发团队。这种估值逻辑建立在技术稀缺性的假设上。
但AI基础设施化的趋势正在颠覆这一逻辑。当核心AI能力变得商品化时,技术本身的价值将大幅下降,而应用场景、用户体验、商业模式将成为更重要的估值因子。
从DCF模型的角度看,当AI技术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,那些单纯依赖技术优势的公司将面临估值重估的压力。投资者需要重新考虑:在一个AI能力普及的世界里,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产生可持续的现金流?
第一重冲击:技术商品化的价格革命
从稀缺到普及的成本曲线
过去几年里,我们见证了AI技术演化的明确轨迹。如果把时间轴拉长,你会看到一个清晰的规律:
2018年:使用机器学习必须雇佣博士,购买GPU,自己搭建一切基础设施。这个阶段,AI还是少数精英的专属工具,单次训练成本动辄数十万美元。
2020年:预训练模型开始出现,但接入方式五花八门,标准不统一。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API格式,开发者需要适配各种不同的接口,技术门槛依然很高。
到今天:主流模型都收敛到统一的交互格式——Chat接口、系统提示、JSON输出、向量嵌入、统一API。这种标准化是基础设施成熟的重要标志。
更重要的是,价格曲线呈现出典型的"基础设施化"特征:
- GPT-3(2020):每百万tokens 60美元
- GPT-3.5(2022):2美元
- GPT-3.5(2024):0.07美元
- GPT-4(2025):0.004美元
- GPT-5(2025):0.01美元
这种断崖式下降的价格曲线,几乎就是技术"电力化"的标志。当一项技术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,它就具备了成为基础设施的潜力。
对传统AI公司的冲击
这种价格革命对传统AI公司意味着什么?那些建立在技术稀缺性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将面临根本性挑战。
以某知名AI公司为例,其核心产品是基于自研模型的API服务。当OpenAI等公司将相同能力的API价格降至接近成本时,这家公司的定价优势将瞬间消失。更严重的是,其技术护城河——自研模型——将不再是竞争优势,反而可能成为成本负担。
从财务角度看,这种冲击是结构性的。当技术本身变得商品化时,那些依赖技术溢价的公司将面临利润率的大幅压缩,甚至可能被迫退出市场。
第二重冲击:开发模式的根本性转变
从自建到调用的范式转移
现在的开发模式已经非常清楚:公司并不去和OpenAI竞争训练大模型,而是直接调用现成的基础设施,专注在体验层、应用层的创新。就像互联网时代,没人再去重新发明TCP/IP协议,而是基于它去建网站、建平台。
这就是典型的技术商品化路径:标准化 → 降价 → 普及 → 生态繁荣。
从投资角度看,这种转变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机会:基础设施之上的应用层创新。就像云计算时代,最大的价值不是创造在AWS,而是在基于云基础设施构建的SaaS公司。
创业门槛的指数级降低
在技术社区,我们已经能观察到这种转变的真实影响:
老程序员的回归:一些原本早已退居管理层的资深开发者,开始重新写代码并上线产品。他们发现,用AI开发系统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,很短时间里就能用现成的AI工具和模块,搭建出过去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的系统。
"Vibe-coding"群体的崛起:年轻的开发者们在Discord等社区里不断实验新的开发模式,虽然经常闯出安全漏洞或误删生产数据库,但他们在不断实践和迭代中,真实地推动了新开发范式的诞生。这种"野路子"的创新,最终反过来影响大公司的开发流程。
专业能力的普及化:这场变化不仅仅发生在编程领域。无论是写文章、设计产品,还是数据分析,AI都在逐渐成为一种"随时可用的知识接口",让专业知识像水电一样被随时调用。
这才是底层革命的本质——不是"智能觉醒",而是专业能力的普及化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意味着创业门槛的指数级降低,以及更多小而美的创新机会。
第三重冲击:AGI泡沫下的投资陷阱
商业叙事的自我强化机制
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信"AGI竞赛"的紧迫性?答案是:这场叙事本身就是一个精心构建的泡沫。
当一些科学家和公司把AGI风险摆在台面上时,政客和投资人的第一反应是——如果对手国家先拿到AGI,那我们会不会失去一切?于是,AGI被包装成一种"物种级别的竞争",从而为巨额投资找到了正当性。
问题是:这根本不是现实中的技术竞争,而是一种"自我强化的商业叙事"。
在这个叙事中,每个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利益动机:
GPU生产商需要市场恐慌来推动政府和企业大规模囤货;大模型公司需要危机叙事来获得更多资金和算力支持;云厂商需要更高的技术门槛来稳固自己的护城河;投资机构需要宏大故事来为高估值辩护。
就像军备竞赛里,真正赚钱的往往是军火商,而不是参与竞赛的国家。所谓"AGI竞赛",更多是商业叙事,而不是技术现实。
对投资决策的误导
这种泡沫对投资决策产生了严重的误导。许多投资者被AGI的宏大叙事吸引,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那些承诺"通用智能"的公司,而忽视了那些务实应用AI基础设施的企业。
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,这种策略往往是错误的。那些追逐AGI概念的公司往往估值过高,而实际的技术进展却远低于预期。相反,那些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AI应用公司,虽然故事不够宏大,但往往能产生更稳定的现金流和更可持续的增长。
投资者需要学会区分"技术故事"和"商业现实",避免被宏大叙事绑架投资决策。
泡沫破裂后的真实图景
基础设施遗产的长期价值
当批评者花费大量篇幅去反驳"AGI意识"的可能性,当支持者津津乐道于"机器觉醒"的时刻,他们其实都掉进了同一个认知陷阱:用虚幻的终极目标来评判现实的技术进展。
这就像在1996年质疑互联网价值时说:"网上卖书有什么了不起?这能颠覆什么?"人们总是期待看到戏剧性的飞跃,而忽略了成千上万的细微变化。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,才真正重塑了世界。
AGI的泡沫必然会破裂,但这不是因为技术停滞,而是因为它的幻想无法长期与现实匹配。
当人们发现几千亿美元的投入换不来所谓的"通用智能";当政府意识到囤积GPU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术霸权;当投资人发现实际回报与预期严重不符——那一刻,宏大叙事会迅速坍塌。
但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一样,留下来的不会是空无一物,而是坚实的基础设施。当时的光纤网络、数据中心和工程师人才,撑起了后来十年的互联网繁荣。
AI基础设施也会留下类似的遗产:成熟的模型架构、标准化的API接口、完整的工具链生态、训练有素的开发者社区。这些看似"无聊"的基础设施,将成为下一波创新的坚实地基。
真正的革命在日常应用
今天的AI技术,不是通向"机器意识"的阶梯,而是一套已经逐渐普及的能力接口:
自然语言正在成为统一的人机交互方式,降低了使用技术的门槛;语义搜索正在取代传统的关键词匹配,让信息检索变得更加智能;复杂的推理链条开始在真实应用中稳定运行,解决以前无法自动化的问题。
真正的革命,早就发生在日常使用的点滴之间,只是它太过平凡,以至于被宏大叙事掩盖了。
最终受益的,不是那些兜售AGI故事的人,而是那些务实地用这些基础设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者和企业。
投资逻辑的重新校准
从技术投资到应用投资的转变
对于VC而言,这种认知差异直接影响投资策略的制定。当市场还在追逐AGI概念股时,真正的机会可能已经转向了那些务实应用AI基础设施的企业。
识别真正的护城河:在AI成为基础设施的世界里,单纯拥有模型或算法不再是护城河。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:数据飞轮、用户体验、行业know-how、以及快速迭代的能力。
关注应用层创新:就像云计算时代,最大的价值不是创造在AWS,而是在基于云基础设施构建的SaaS公司。AI时代也类似,最大的商业价值将在应用层释放。
重新定义技术风险:传统意义上的"技术风险"正在降低,因为核心AI能力已经商品化。新的风险更多来自产品定位、市场教育、监管合规等维度。
长期主义的回归:当短期的AI炒作降温后,那些能够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公司将脱颖而出。这要求投资人重新关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,而不是仅仅追逐技术概念。
估值模型的重新构建
在新的投资逻辑下,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估值模型:
从技术估值到应用估值:不再基于技术先进性估值,而是基于应用场景的市场规模和商业价值。
从护城河深度到护城河宽度:在AI普及的时代,护城河不再是技术壁垒,而是数据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。
从短期增长到长期价值:关注那些能够持续创造用户价值、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的AI应用公司。
结论:范式转移的投资启示
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完整技术生态的重构。AI基础设施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趋势,它代表了从技术稀缺到能力普及、从自建到调用、从技术投资到应用投资的根本性转变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几个核心问题:
什么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? 在AI基础设施化的时代,护城河不再是对技术的独占,而是对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和用户价值的持续创造。
什么是合理的估值模型? 当AI能力变得商品化时,传统的技术估值方法可能不再适用,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应用价值、网络效应和商业模式。
什么是值得投资的商业模式? 未来的胜利者将是那些能够将AI基础设施转化为具体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应用型公司。
AGI的故事还在继续,但它所代表的投资逻辑正在落幕。在技术快速普及的时代,这种转变将来得更快、更彻底。作为投资者,我们需要做好准备,拥抱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充满机遇的新时代。
技术投资的逻辑正在被重写,而我们,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。
本文为新产业创投原创分析,基于AI基础设施化的实际趋势,重新审视技术变革对投资逻辑的颠覆性影响。我们相信,只有深度理解这种变革的本质,才能在新的技术时代中找到真正的投资机会。